首页 > 综合 > 正文
双创教育怎么搞 “华工模式”给出这些启示
2018-08-09 12:40:33 
  已有人浏览

双创教育怎么搞 “华工模式”给出这些启示

40多年前,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李东生、黄宏生和陈伟荣,分别创办了TCL、创维和康佳,被盛赞为华园“三剑客”,也让该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华工模式”受到关注。

近期,来自华南理工的“华南虎”战队成为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的卫冕冠军,使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华工模式”。

在这所被誉为企业家和工程师摇篮的大学,学科优势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如何无间配合,让人才培养的“华工模式”一次又一次成为焦点?

把创新素质培养融入专业教育

把捧着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冠军奖杯时激动的呐喊声留存在心里,队长蔡德铮踏上了新的人生旅程。今年7月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他顺利到了东莞一机器人公司从事研发,当上了一直所梦想的工程师。

一台机器人从无到有,需要经历方案讨论、建模、拼装、调试等环节。同时,还需熟练掌握画图软件,熟悉成百上千种电子元器件,熟练掌握电路设计和仿真软件,能够从一个十分复杂的控制系统中快速查出问题所在……

今年参赛前夕,蔡德铮和团队研究着把人工智能加入到机器人设计中,他们用工业摄像头代替原摄像头,优化算法,减少外界干扰,从而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不因比赛现场或明或暗的灯光影响到其正常发挥。

“这些知识点在课堂上都会讲到,但如何把它们融会贯通,则是一大考验。”蔡德铮所在的计算机工程学院,大一、大二以基础教育为主,大三、大四则注重专业教育和多学科思维培养,这些都让他受益匪浅,并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

1999年,该校在全国率先提出“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低年级实现双创教育与通识教育深度融合、在高年级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正是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模式的优势所在。学校构建“金字塔式、逐级递进”的通识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出20多门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一方面加大政策激励,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采用弹性学制,学生可申请休学创业;对创业成果进行认定课程学分。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强大教师指导队伍。

尖端平台为学生永敞大门

曾两度上榜《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的陈第,是华南理工大学“85后”校友。他和同学创立的有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新三板上市,并在美国设立了分部。

“学校的学术氛围很自由,也鼓励我们多动手,这为我的创业提供了很大帮助。”陈第说,从大二开始他陆续参加了“IBM主机应用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等大型比赛。“在校期间就能接触这些名企,做一些实训项目,对我的动手能力促进很大。”

理工学科的优势加上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华南理工大学天然的创新创业基因和浓厚的创业文化孕育出了一大批怀抱“创业梦”的学子。

学校因势利导,不仅构建起“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四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体系,还为学生量身定制了销售高手创业训练营等一系列的创业课程,建立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学生创新工作室等配套工作坊,着力构建“创业教育—项目孵化—创新研究”的三级联动平台。近三年,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285项,参与学生达6万人次,超过2/3学生在校期间有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经历。

该校的一支学生创业团队以可再生的、来源广泛的玉米和陈化粮为原料,成功研发了绿色缓冲包装材料,为国际第三家、国内首家;另一支团队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脑控护理床,核心技术和成本控制均做到了国际领先。这两个团队即将亮相今年的“创青春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团队成员表示,项目的实现完全离不开学校相关科研平台所提供的技术支撑。

华南理工大学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所有科研平台,9个国家级、2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6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6个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各类创新创业实验室等教学平台均面向全体学生开放。这些尖端平台,将永远支撑学生在前沿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

双创教育并非只是开一门课程

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此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等。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正式启动,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华南理工大学结合广东区域特点,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在不断完善学科布局的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如蔡德铮所在的机器人实验室积极投身产学研合作。近三年来团队提交国家专利申请178项、授权54项,已孵化出7家创业公司,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成了珠三角制造业领域的领军人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林平凡研究员的认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好模式。创新创业的前提是,创新创业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坚定的信心和充沛的精力。高校开展此方面教育,为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把想法落地提供了良好土壤。”不过,林平凡也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并非适合每一个学生。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汤胤也持同样观点。他强调,创新创业的前提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化成只是开一门课程,举办一场比赛,提供一些空间,要特别避免形式主义、功利心态。因为传统的就业教育框架下与开课给学分这样的思维定势存在,导致了在现有体制下,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开展。

“大学生的创业必须回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上来。”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包括建设“双一流”的大学在内的所有高校,都必须认识到,离开一流人才培养,不可能建设为一流大学。“一流人才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拥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记者 叶青 通讯员 卢庆雷)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LY006
未特殊说明文章来源,均系重庆生活网原创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转载须注明"稿件来源:重庆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最新资讯
热门推荐